欢迎来到招考网!

全国切换城市
位置:招考网 > 新闻资讯 > 综合新闻 >  遭遇生源争夺 “最牛”慈善免费高中面临“招生难”

遭遇生源争夺 “最牛”慈善免费高中面临“招生难”

来源:新浪新闻

2016-07-12 07:41:26|已浏览:352132次

国华纪念中学 李国辉 摄

优秀生源争夺激烈,国华纪念中学在各地多个招生点被强制取消,不得不另辟招生之径

羊城晚报记者 李国辉 实习生 张华容

命运给你关上了一扇门,也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。

14年前,湖南大山深处出来的单亲家庭孩子黄华庚,考上了当地重点高中,却交不起学费。幸运的是,广东一所刚刚筹办的“全免费纯慈善”高中——顺德国华纪念中学向他伸出了橄榄枝,黄华庚由此踏上了命运的转折之路。

2002年,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捐资2.65亿元,创办了顺德国华纪念中学,成为全国唯一一所“全免费、纯慈善”的高中,这个唯一保持到了现在。

多年来,国华纪念中学的本科升学率达100%,重本率高达95%以上,桃李遍布清华北大。今年的高考成绩放榜后显示,算上委托培养的学生,国华纪念中学重本率高达98.5%。

然而,正是这样一所慈善高中,14年来却面临“招生难”的窘境。由于优秀生源争夺激烈,国华纪念中学在全国各地的多个招生点被当地强制取消,不得不另辟招生之径。


全免费高中 培养一名学生一年花5、6万

骄阳似火的7月,处处是滚滚的热浪和喧嚣。坐落在广东顺德区北滘镇的国华纪念中学,学生正在紧张地进行最后的期末考试冲刺。

不久之前,高考放榜,这所早已在升学率上证明自己的广东省一流高中,再次斩获佳绩,算上委托培养的学生,其重点本科上线率达到98.5%。而此时,国华纪念中学也已经开始了紧张的2016年招生。

教学楼的会客室前方空地上,校碑矗立其间,上面大字写着:“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困而隐失于草莽,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困而失学,不因贫困而失志,方有办学事教之念……既受助于社会,当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。”这是国华纪念中学创办人杨国强的语录。

2002年,国华纪念中学成立,这所民办的高中被定位为“纯慈善”、“全免费”的高中,获得广东省教育厅审批,面向全国招收贫困且成绩优秀的学生。

校长季德华告诉羊城晚报记者,14年来,国华纪念中学已培养了1800多名学生。学生来源遍布全国29个省,目前仍有540多名在校学生。

什么样的条件,让这所学校重点本科升学率能达到98.5%?

季德华称,国华纪念中学硬件、软件足以和国内一流的公立、私立学校相媲美。学生考上大学以后,仍将获得国华纪念中学免费供读,甚至到研究生、博士。

国华纪念中学提倡将“教育”与“慈善”相结合,面向全国招收优秀的教师,60%以上的教师都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。

“国华纪念中学一年的办学资金大约需要4500万元!”季德华告诉记者,这相当于一些一流高中三年的经费投入。办学14年来,国华纪念中学已累计投入3.8亿元,全部由创办人杨国强捐资。

季德华粗算了一下,国华纪念中学培养一名学生,高中每个学年每个学生约投入5—6万元。他说:“从高中到大学本科毕业,培养一个学生平均投入25万元左右。”

已毕业学生 “国华像我们的精神殿堂”

黄华庚是踏入国华纪念中学的第一名学生。2005年,他考入了吉林大学法学院。如今,29岁的他从公务员系统出来,成为了一名职业律师。

“国华对于我们来说,不仅给了我们免费上学的机会,更重要的是,这是我们国华学生的精神殿堂。”黄华庚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。

“国华是我唯一的机会!”黄华庚生长在湖南大山深处一个叫炎陵的地方,由于父亲早逝,只留下了7岁的他和5岁的妹妹,29岁的母亲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。

“那时,一块猪肉对我们来说都是极其贵重的奢侈品”,而“辍学”这个词曾一度是笼罩在黄华庚头上的阴影。

国华纪念中学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,也改变了他曾经一度自卑的性格。“国华让我更加自信,每一个国华的学生都不甘于平庸。”黄华庚说,国华纪念中学慈善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,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感受到了“爱”。

同样是第一届毕业生的卢好,有着相同的感受。2002年,曾是河源和平县贫困学生的她,考上了当地重点高中,却因家庭贫困,面临缴纳学费的压力。“当时我的一个老师,从报纸上看到了国华纪念中学的招生简报,就告诉了我,幸运的是,我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。”

卢好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后,成为了深圳市的一名基层法官。

“国华纪念中学就像一个家,每当我遭遇到了烦恼,只要想到在国华的三年,我就会重新充满了激情。”卢好说,为此她经常跑回母校,一住就是好几天。

季德华称,为了提高国华学子的社会实践能力,学校对在校生几乎每两个星期就会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,参观人文古迹、现代工厂,了解现代科技;同时,学校也会及早地对学生进行金钱观、价值观的培养;作为创办人的杨国强,甚至会亲自带领学生入住五星级酒店,吃自助餐。

在学生上大学后,国华纪念中学亦会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,每年的暑假,所有大学在校生都要回到母校,接受返校教育。学校会针对大学生活,聘请专家学者给他们开设讲座,沟通交流,甚至帮助他们进行暑期实习。

每一届的高三学生毕业后,国华纪念中学都会与之签订一份道义契约,承诺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,采用捐助教育基金的方式,支持母校办学,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。


招生难困境 “寒门难出贵子”加剧?

让人想象不到的是,尽管升学率名列广东前茅,尽管每年只招收200名学生,国华纪念中学却从2002年开始,就面临着“招生难”的困境。

在国华纪念中学的招生条件中,三个条件缺一不可。一是必须是贫困学生;二是报考的学生必须达到县一中或地市级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;三是身体健康、品行端正。

招生难,并非体现在报考人数上,而是质量上。季德华称:“要找到符合我们学校标准的学生,越来越难。”

“各地贫困的学生如今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,相对而言,国华也多了竞争对手。”季德华称,国华纪念中学往往是与全国各地的教育部门、学校合作,由当地推荐贫困优秀学生参与考试选拔。

“事实上,无论我们委托哪个地方的相关部门招生,他们都不会把最优秀的生源给你。”多年来,他们在多个省市的招生,都是在当地学校挑选完优秀学生之后,才会提供一份名单给国华纪念中学。

14年来,随着国华纪念中学名气提高,全国有超过一百个地级市的政府主官到国华纪念中学参观,但季德华却苦笑说:“每一个市委书记、市长考察完我们学校都很感动,都说要推荐生源给我们,但最终真正推荐了的,只有三个人。”

与此同时,由于各地教育水平不一,一些偏远地区各方面条件落后,在招收到的国华纪念中学学生之间,成绩参差不齐。

“基本就是学生说英语,老师听不懂,老师说英语,学生听不懂,学生入学以后,需要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补差。”季德华称,根据他们多年的招生经验,如果按照考试成绩划分,优秀的贫困学生一般也处于成绩优异范围中的中下范围。

 

“我们发现,这么多年来,越是贫困的学生,学习成绩优秀的程度就越低。”

经他们统计,广东省重点中学顺德一中每年招收的学生中,成绩排最后一名的学生,在国华也属于中上等。而国华每年招收的学生中有超过50%的学生都达不到顺德一中的录取分数线。

季德华认为,“寒门难出贵子”的趋势在高中招生阶段已经愈加明显,而这也进一步加剧了“招生难”的现状。


遭遇生源争夺 多地考点被迫取消

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贫困优秀学生生源,国华纪念中学斥资在全国多个省市设立了自己的考点,并努力与当地教育部门、学校合作。

据季德华称,他们不仅在一些当地的中学创办“国华班”,培养达到贫困学生要求,但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;为了减少“生源抢夺”的矛盾,他们还与一些学校建立了“委托培养”的机制,即贫困优秀学生送到国华纪念中学就读,高考时再回原籍参加考试。

然而,“生源争夺”的激烈程度,远远超过了季德华的想象。2010年开始建立“委托培养”合作关系的6所学校,去年骤降到只有三所。“他们认为,给当地的学校没有带来什么好处,反而是麻烦”。

2014年,已经允许国华纪念中学在当地进行招生长达8年时间的江西省瑞金市相关部门,突然以“非法招生”的名义,联合公安部门捣毁了学校在当地设立的考场,并让招生老师保证再也不到瑞金进行招生。

国华纪念中学已经在湖北省黄冈市招生多年,并与黄冈中学合作开设了两个“国华班”。然而,从2015年开始,黄冈市教育局就严抓生源外流,再不允许外地的学校在当地招生。已经办了两届的“国华班”也不得不停办。

“以前都认可我们招生,但现在却不让了。我们只能像打游击一样,到新的地方开辟招生点,但旧的考点影响力大,新的考点需要重新宣传和塑造品牌知名度,这给国华纪念中学的招生增加了很大的难度。”季德华说。

“争夺生源我可以理解,高分考生现在已经变相成为一个学校优质教学质量的象征,哪怕在我们学校,每年有人考上清华北大不是新闻,但没人考上清华北大就是大新闻。”

季德华认为,如果地方政府部门不阻挠,起码可以给家庭贫困孩子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,国华纪念中学的招生工作也不会如此难。 编辑:邬嘉宏

 

  • 相关阅读